2023年千金策略,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塞缪尔·帕帕罗海军上将罕见地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采访中,直言不讳地表示:“只有傻子才不担心中国的火箭军。”这番话无疑揭示了美军高层对中国导弹力量的深切担忧。事实上,早在2017年,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在国会听证会上曾强烈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指出:中国解放军的火箭军拥有全球最大、最具多样性的导弹武器库,美国现有的军力无法与之匹敌。这种高层次的焦虑,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导弹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在远程打击和高精度攻击领域的突破。
中国导弹的硬实力:从数量到技术的碾压
根据美国印太司令部2024年发布的军事评估报告,当前中国火箭军已部署超过2200枚常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涵盖了从短程战术武器到射程远达关岛甚至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等多个层级。这些导弹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技术精湛,令人难以忽视。特别是东风系列导弹,如东风-21D和东风-26,它们被美军誉为“航母杀手”。东风-21D的射程可达1500公里,而东风-26则能打击远至4000公里外的目标,这使得中国能够在区域内对美军航母构成极大的威胁。特别是在戈壁沙漠的多次实弹演习中,东风系列导弹成功命中了模拟美军航母的靶标,进一步证明了其打击能力的精准与强大。
展开剩余76%除此之外,中国导弹的生存能力也使美军深感不安。与传统的固定发射井模式不同,中国的东风-31、东风-41等洲际导弹,采用了公路机动发射车和铁路机动平台的设计,这使得美军的卫星难以追踪这些导弹的位置。此外,中国还建设了庞大的地下核长城工程,拥有超过3000座加固掩体,使得导弹发射平台更加隐蔽。更让美军头疼的是,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如东风-17,凭借超高速度(10马赫以上),轻松突破现有的反导系统,使得美军对这些先进武器束手无策。
美军的软肋:为何连司令都感到无力?
帕帕罗海军上将的担忧,正是源于美国在两大战略上的明显劣势。首先,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基地主要集中在第一岛链(包括日本、韩国和菲律宾等国家),这就意味着,一旦冲突爆发,中国的中程导弹就能在短短几个小时内,通过饱和打击,摧毁这些基地的跑道、机库、指挥中心等核心设施。根据史汀生中心2024年发布的报告推演,美国在冲突初期可能面临90%的前沿机场无法起飞的窘境,这无疑将严重削弱美军的作战能力。
其次,受限于美俄《中导条约》(INF),美国已经三十年未开发中程陆基导弹。虽然该条约已于2019年失效,但要恢复相关生产能力和技术,美国至少还需要十年时间。而与此同时,中国火箭军近年来导弹的年产量超过美军的1.2倍,再加上中国歼-20隐身战机与PL-17超远程空空导弹(射程300公里)的迅速列装,进一步压缩了美军的反应时间,使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态势愈加艰难。
核常兼备的智慧威慑:中国为何不追求军备竞赛?
尽管美国频繁渲染中国导弹威胁,但中国的导弹专家杨承军曾明确指出,中国的核武器数量在五大核国中是最少的,火箭军的常规导弹主要是为了防御性目的,旨在确保台海的稳定与应对突发边境事态。中国的核力量保持在最低限度,以实现威慑,而并非寻求大规模的核武竞赛。中国的094A型战略核潜艇搭载的巨浪-3导弹能够覆盖美国本土,但中国始终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其核弹头数量远低于美俄。而常规导弹的主要使命是区域性拒止,即防止外部势力干预中国的核心利益,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
未来战场:火箭军如何改写规则?
随着火箭军实力的不断提升,美军不得不重新思考和调整其作战策略。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导弹威胁,美海军将航母战斗群后撤至第二岛链(关岛以东),同时美空军也加速研发B-21隐身轰炸机,并推动战术上的分散部署,以减小遭受导弹打击的风险。然而,现实远比预想要复杂:
首先,关岛的安全性已不再得到保障。东风-26的射程已覆盖这座太平洋战略要地,这使得美国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军事枢纽。而且,美军一直寄希望于隐身轰炸机B-2A,声称这些轰炸机能摧毁中国的陆基导弹。然而,随着中国在反隐身雷达与防空系统方面的迅猛发展,B-2A的神话也逐渐破灭,突袭已成为一场空想。
大国的矛与盾:火箭军的战略意义
中国火箭军的强大,核心并不在于追求全球打击的毁灭性力量,而是在于通过非对称的技术,捍卫国家安全的底线。正如帕帕罗所说:“我们每天都在研究应对中国火箭军的策略,但前提是——我们得先躲过第一轮打击。”当导弹不仅仅是攻击的工具,更成为和平的守护盾牌时,中国火箭军的战略价值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弹道轨迹,它们不仅是威慑的象征,也改变了世界军事力量的平衡。
发布于:天津市九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